学科代码:095132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土壤肥料、植物保护领域相关行政部门、行业与企事业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养精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耕地质量培育与提升、肥料加工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植物检验检疫与生物安全、农药管理及安全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态治理、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八个研究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求实创新,树立服务国家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服务“三农”的理念。
2、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发展潜能;创新创业意识、组织协调和科技传播能力强,能够独立从事高层次、综合性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和农业农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同等学力)人员,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等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学生优先。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招生单位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学习方式分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采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一学期学习课程,第二学期开始进入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使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训练可以在实习单位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训练累计不少于6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与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体现出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学习和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2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22学分,实践训练6学分。全日制研究生所有课程应在一学期内修完,非全日制研究生所有课程应在两年内修完。
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学位课程为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课程和领域主干课程,非学位课为选修课。课程学习每学分对应标准学时为16学时。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 (6学分)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计划后进入专业实践阶段。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训练,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集中实践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完成,由硕士点和实践基地负责人制订实践方案,进行行业调研、生产观摩、行业专家报告等。分段实践根据指导教师科研项目实际情况可在校外实践基地或企事业单位完成。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训练可在本单位完成。实践训练期间研究生须遵守学校、学院的相关规定。
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应于第2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实践训练计划,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应于第4学期结束前与导师一起制订实践训练计划,实践训练时间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活动结束后,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并按《必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进行考核,非全日制研究生参照执行。实践考核应在论文答辩前完成,考核合格者计6学分。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者,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2、其它环节
专业学位研究生除完成规定的最低应修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必须完成以下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1)论文开题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定论文选题,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考核小组成员由3-5名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级(含)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人员组成,对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开题报告未通过者,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后,允许在1个月内重新进行开题。逾期仍为重新开题或重新开题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对于进行开题报告后更换题目者,须按照上述程序重新进行开题。全日制研究生最迟在第2学期结束前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一般应于第4学期结束前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2)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从品德作风、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学术道德、课程学习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综合考核。全日制研究生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进行,非全日制、全日制研究生一般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安排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论证后进行。
硕士研究生须填写中期考核表,完成自评总结和综合知识考核(技能考核)。中期考核由各院负责组织,成立考核小组公开进行考核。考核小组通过对硕士研究生综合知识考核,结合审阅材料等了解硕士研究生全面情况,做出中期考核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不合格者一般应在半年后重新进行考核,再次考核不合格者,由所在院所报送研究生处,按规定可终止培养,取消学籍。
3.课程考核
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方能获得学分,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60分为合格。不合格的课程须按有关管理规定进行重修。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为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我国“三农”问题,来源于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领域相关的农业技术集成推广、农业农村发展与服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根据本专业领域的特点及选题的具体情况采用科技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字数应符合必赢的相关规定。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领域相关的农业技术集成推广的能力、农业农村发展与服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行业和产业相关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具体要求见《必赢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七、毕业及学位授予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核,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